首页  |
首页 > 品牌视点 > 正文

和平古镇:寻迹千年古镇 品读古韵新生

2024-04-17 08:52:08 来源:
  • 706
  • 字大
  • 字小

      说到福建的千年古镇,和平古镇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这颗隐藏在竹海中的历史明珠,历经千年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和平古镇,古称“禾坪”,因古镇地势平坦,盛产稻谷而得名。其位于邵武市西南部,占地192平方公里,拥有1700年的悠久历史,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完善、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被誉为“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是中国古民居建筑的瑰宝。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愁思岭”古隘道就在和平境内,中原人士多由此进入福建开拓发展,有“福建八府、殊山起祖”之说,故和平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桥梁。和平古镇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是“太极宗师”张三丰的故里,“江夏黄”开山大显祖黄峭的祖籍地及“黄峭文化”的发源地,先后获评国家4A级景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等。

1

和平书院全景

古迹诉繁华

      和平古镇是福建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之一,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城堡和谯楼的大村镇。古镇风貌既有中原古风,又有闽北农耕时代的特色,走在此地,犹如步入久远的历史长廊。

      和平古镇现尚存东门、北门两座城门谯楼及部份城墙,修缮过的南门谯楼最为雄伟,是古镇的主城门,也是进入“福建第一街”的大通道,门前的百年古树与谯楼相映成趣,成为游客争相拍照的打卡点。和平古镇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

      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长短宽窄不一,极是古朴幽远。有诗写道:“壁剪裁天地,地幽碧落奇。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每条古街巷都有一个名字,最主要的东门街街面铺设石板,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似棋盘的图案,当地人称其为棋盘石。据说和平历代有众多中举和在外为官之人衣锦还乡,进入城堡,每到一块棋盘石就停住,下马或下轿稍停片刻,以显示其荣耀和光彩。值得一提还有“和气巷”,这条最宽处75公分,最窄处只有50公分的巷子,要求相遇的两人必须同时侧身谦让才能通过,象征着古镇居民的和睦与谦让精神。

      除了古街、古城堡及谯楼,还有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聚奎塔位于狮形山上,塔高20米,建构材料为砖木石混构六角造型,在明朝所建塔中较为少见,是研究古塔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文脉永绵延

      古镇内,繁华外,市井中,烟火处,文化里处处透露出它别样的风采。作为千年古镇,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明清古建筑、和平书院、大夫第……这些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古迹,在当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邵武,是南平,更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实物证明。2005年,和平镇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

      古镇内,近300栋明清古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气派非凡,既有中原遗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在古镇之西的深巷间挺立着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由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归隐故里创办,朱熹曾亲自题写书院门楼上的“和平书院”四个大字,至今仍被完好地保存着。和平古镇走出过2名宰相、6名尚书、137名进士,故和平又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些进士们大多在和平书院读过书。

      坐落在和平街东侧的“黄氏大夫第”,合院三进二厅,正厅为一厅三天井,均三开间,南侧有护厝。坐落于距古镇东门一百米处的“李氏大夫第”,门楼为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丰富精美,寓意深刻。古镇除了李氏、黄氏还有廖氏共5座大夫第以及县丞署等。众多的宗族祠堂、家庙也是和平古镇的特点之一,保存下来的就有歧山公祠、廖氏宗祠、睦九堂、锡类堂、丁氏家庙等。

      和平古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民俗文化遗存俯拾皆是,更有大量传统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浸透在建筑和习俗中。傩舞表演、三角戏、民间曲艺……和平古镇,正在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千年文化的魅力。

      悠悠古镇,文风炽盛,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如今,漫步在古镇的街巷间,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韵,正是这份千年的文化沉淀,让和平古镇在新时代愈发显得醇厚雅致,绽放出独特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