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被誉为“光电元器件之都”,随着1958年福建师范大学光学仪器厂的成立,这里便拉开了光电产业发展的序幕。近年来,福州进一步打通技术转化、资本对接和人才集聚的关键环节,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深耕产业链 做足全链发展大文章
福州以“链式思维”深耕光电产业,早在2021年就出台《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梳理出16条重点产业链、制定产业链全景图。2023年,福州印发《关于支持光电产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聚焦载体建设、资金支持、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着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光电产业聚集区。
产业园区是福州光电聚链成群的前沿阵地。在滨海新城临空经济区,福米产业园汇聚福米科技等领先企业,涵盖全球领先的光学膜、OpenCell、模组、裁切、整机等智造环节,实现从一片偏光片起步,就地贯通偏光片贴合、显示模组、商业显示终端等上下游项目。此外,在福清市,依托京东方、冠捷科技、捷星显示等龙头企业,集聚形成近2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在晋安区,依托福兴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光通信、激光器件集聚区;在高新区,海创光电产业园在激光雷达领域崭露头角……
当前,福州光电产业聚势成群,福晶科技、福特科、瑞芯微、福光股份、冠捷电子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引领发展,多项产品在细分市场领域稳居全国乃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了光电信息产业链和新型显示产业链“双链共舞”,加快抢占光电产业新高地。
激活创新链 抢占光电技术制高点
创新链是动力,为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能。近年来,福州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通过实施促进龙头企业改造升级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扶持企业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行动计划等,不断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实验室是高新技术的诞生地,企业则是技术转化与产业化的核心力量,二者共同驱动创新。福米产业园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成功突破偏光片上游材料关键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闽都创新实验室在稀土医用光电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领域攻克80多项核心技术,转化成果62项,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200亿元。与此同时,福晶科技自主研发的三硼酸锂晶体是迄今实现高功率三倍频输出最好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技术全球领先,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福光股份为“天问一号”探测器打造的星敏感器光学系统,实现了千万公里外的精准导航;富兰光学在业内首创采用注塑方式生产的监控摄像机外罩,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位列全球第一……这些创新成果的加速涌现,正推动福州在全球光电产业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恒美光电偏光片生产线
立足产业优势,福州积极布局新赛道,一方面在上游聚焦光学镜头、激光、光器件等优势环节,深入细分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另一方面在下游依托光电显示、激光等前沿技术,大力发展光电监测系统、新型显示技术与产品、健康医疗激光设备等新兴产业,全力培育具有高显示度和强大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推动福州光电产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融通要素链 夯实资金人才强支撑
资金与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要素。《关于支持光电产业发展的措施》明确设立目标规模10亿元的光电产业基金二期,配套上市培育、供应链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支持;实施人才优先推荐、校企“订单式”培养等专项计划,加快打造光电产业聚集区。
在资金保障方面,福州构建了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协同发力的高效机制。近三年来,通过政府基金撬动,累计投入数十亿资金精准滴灌企业研发创新与产业化项目,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题,为产业扩张和技术攻坚提供了“源头活水”。其中,兴业银行推出“商行+投行”光电产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依托综合化经营优势,在商行端为企业提供账户结算、代发工资、科创贷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在投行端则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灵活运用并购融资、银团贷款、私募债权等多元化金融工具,形成接力式融资支持体系。
工人在福米贴片模组项目的数字工厂工作
在人才引育方面,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本土高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开设光电特色专业,年均输送千余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构筑了稳定可靠的人才“蓄水池”。同时,福州通过政策引导和平台搭建,积极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汇聚榕城,实现“人才引育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福州创新打造“四链”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精准对接福州16条重点产业链与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发展需求。随着“四链”融合的深度推进,福州光电产业正书写着“追光逐链,向新而行”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