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潮涌处,四海风起时。当前,随着全球产业格局加速变革,国内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四链”融合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此时代背景下,福建立足新发展格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资金链为保障、人才链为支撑,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纵深推进“四链”融合,既有效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为破解传统产业转型难题、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实践路径,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进程。如今,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浪潮中,福建高举旗帜、扬帆奋进,以系统集成的改革思维和创新实践持续释放县域发展新动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书写福建篇章。
福州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分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强化顶层设计 擘画融合蓝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部署,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四链”融合落地见效,通过系统谋划、统筹布局、高位推进,打造“四链”融合发展的完整体系。
福建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统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领、资金链配置和人才链支撑,构建了“四链”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先后出台《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链布局,着力提升县域重点产业链实力、集聚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福建省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等方案计划,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四链”融合提供数字化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全要素、全链条转型升级;印发《关于建立服务企业“四通四到”机制的实施方案》,以“四通四到”惠企机制为核心,持续完善资金管理,依托“政企直通车”平台实现企业“免申即享”,确保资金精准直达市场主体,从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立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定位,制定《金融支持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通过强化资金链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协同人才链保障支撑,全力助推“四链”融合发展;此外,福建省强化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八闽英才”培养计划和省引才“百人计划”等举措,通过分层靶向培育企业人才和完善科技人力投入机制,构建起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有力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宁德时代车里湾基地 ( 杨慈监 摄)
在省级统筹下,各地市深入推进“四链”融合实践,因地制宜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福州市出台《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福州市培育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工作方案》《福州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关于福州市激励支持柔性引进人才的五条措施》等措施方案,通过“政策组合拳”推动产业链基础再造与创新协同发展;泉州市印发《泉州市加快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重点培育50条县域产业链,分类施策巩固31条优势产业链、壮大14条新兴产业链、布局5条未来产业链,通过“产业链+特色园区”模式整合资源要素建设产业链群;南平市实施《南平市支持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重点产业链“链主+专班”机制工作方案》,聚焦竹、新型轻纺、氟新材料等10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化、绿色化、链群化发展;莆田市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出台《莆田市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莆田市选派“科技副总”的实施方案》《莆田市人才支撑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方案,系统提升全市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龙岩市出台《龙岩市抓产业链党建促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党建为引领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领与制度创新协同驱动,各地市立足资源禀赋,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探索出差异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深化链式协同 释放发展势能
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福建省以“四链”融合为突破口,培育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5年2月7日,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现场会在泉州南安市召开,标志着福建省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此后,省内各设区市及县级行政区相继召开特色产业链“四链”融合对接会,全面贯彻落实省级工作部署,推动区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刘忠忠 摄)
福建省重点发力县域特色产业,通过“龙头引领、链式发展、创新驱动”的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链布局与创新要素配置的有机融合,有效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突破发展。
福州市光电产业依托闽都创新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现非线性光学晶体等关键技术突破,形成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2025年4月,福州光电产业成功落地37个“四链”融合重点项目,签约金额超223亿元;泉州市纺织鞋服产业2024年产值突破7000亿元,以安踏、匹克等本土领军企业为引领,通过技术创新与品牌升级,带动全产业链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宁德市以宁德时代、青拓集团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起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吸引8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同时,持续加码创新投入,近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36%,2024年研发强度3.5%,规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41.3%,均高于全国水平;南安市依托九牧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水暖卫浴阀门千亿产业生态走廊,集聚350家上下游企业,本地配套率达85%。同时精准对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武汉先进院等科研机构资源,成功促成26项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并持续深化与华侨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初步形成“三院所一中心”的科研平台布局,累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项目达47项,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永春县以香产业为核心,通过共建香产业研究院及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香醋瓷”多产业协同发展并融入国际双循环;安溪县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成立安溪乌龙茶产业研究院,构建从茶树育种、生态种植到精深加工与数字化溯源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茶产业标准化升级与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显著增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为福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优化要素聚合 夯实生态根基
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既离不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也离不开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供给保障。为此,省内各区域积极打造资金供给与人才引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特色产业升级提供核心要素支撑:
福州市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实现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与人才资源高效集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双重动能。在金融支持方面,设立20亿元人才专项贷款额度,配套推出人才创业贷、消费贷、按揭贷等差异化产品,为“科技副总”等柔性引才计划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每年遴选10-20个重大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有效激活了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为光电产业等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强化了产业智力支持;
工人在晋江市安踏集团总部运动鞋生产工厂里忙碌(新华社记者 周义 摄)
宁德市建成571个人才创新平台,集聚245个一流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并引进培养2000余名高层次产业人才和4800余名研发人才,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宁德市分行针对重点产业链精准施策,推出“科技信用贷”“技术流贷”“专利权质押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有效满足科创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截至2025年2月,累计发放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再贷款达16.94亿元,通过构建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了人才资源与金融资本的高效协同,助力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
泉州以务实举措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产业生态注入金融活水,使泉州发展焕发新生机。泉州出台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设立10亿元中小微企业增信基金、150亿元技术创新基金、15亿元企业应急保障周转基金,搭建母基金、子基金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实现市、县、国企母基金全覆盖;推进“政银企担”一站式融资服务平台,截至2025年2月,累计向银行业机构推送8009家企业融资需求,放款757.8亿元;深化“港湾计划”,围绕产业体系人才需求,推出高层次人才25条、“涌泉”行动20条及青年人才新8条等配套措施,并创新举办全省首个地市“人才节”,以优质服务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九牧全球首创5G智能马桶灯塔工厂上线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福建省持续深化“四链”融合,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发力,不仅打通县域经济循环堵点,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经验,更构筑起特色产业集群新高地,展现出福建在区域发展中的积极探索。未来,随着“四链”融合的持续深化,福建县域经济必将释放更大发展潜能,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更多福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