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林家乐——人类生命学探索者,生命管理导师

2025-07-08 09:45:41 来源:
  • 2383
  • 字大
  • 字小

中国未来研究会的挂历连续三年选用林家乐先生为封面.jpg

中国未来研究会的挂历连续三年选用林家乐先生为封面

 
 

(一)林家乐的人类生命学探索结果:

 
 

动画《生命的真相》

无为有处有还无,假作真时真亦假。

微信扫一扫观看视频.png 

(微信扫一扫观看视频)

 

《心识》是“宇宙人生”的“真能”与真主”(母亲)!

 

“人”有“十心识”。 

 

      第十识:《道》净寂不露、不可知、不可说、不可见、大公无私,无智亦无得(智而不得),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生,一无所有而无不有,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托,无所不管,无所不理的《造物心识》。

 

      第九识:《道》起心动念造物时衍化而成“凡所有象”的具体代理:《般若道体》。人体形成时“隐藏”于人类生命之中成为“阿赖耶识”。

 

      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人体的“无我心识”。具体提供“起心动念种子能力”给《末那识》故意演化“色空阴阳”二元並立共存的“相爱相杀”的“人道小我意识”不断不止地流动逐渐成为强大的“小我意识流”,迷惑宇宙众生(凡所有相),让“科学”逐渐趋向于物欲疯狂!物象物质演化蕴藏着极端的阴毒邪恶!並且秘藏此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讯息成为总意识流的实验结果。

 

      (以上第十识至第八识所述,属于先天“无相般若智慧”层次——性。)

 

      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接受“阿赖耶识”所提供的“般若道体心识智慧”思量演变幻化而成“阴阳小我意识”进而形成“我执”。

 

      (第七识,属于“无相先天”与“后天有相”夹层中间的“性——心”混合过渡层次。)

 

      第六识:阴、阳:“小我意识”进一步变现成为“物象现实”可感可见可知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色、受、想、行、识:六识五蕴之“我执”。“我识、我执”逐渐彰显“小我”的重要性,阴、阳的“选择”,人类选择“阴性壮大”的意识成为“必然”!“阴性物化”所谓的“本能”就绵延不断的拓展、提升、追求“小我”生存于世间的物质生活平顺、安稳、满足、成功、幸福、圆满!生命的实际衍化过程,“阴”的物化、物欲、邪毒属性逐步“长大”却必须吸索、吞噬、污染“阳”的“神化、神圣、正清”属性。“阳”被“阴”逐渐弱化而萎缩,人就会逐步悖离《道》原本的正知正觉,而逐渐失去对《道》的敬畏忠孝!跟随“物欲”沉迷于“物妄”!令阴阳二元对立平衡共存的世界失去大公无私、光明正直、健康正常的阳气!人类生命就陷入黑暗痛苦的无惧、无怕、无敬、无畏、无忠、无孝的迷茫之中以错当对胡作非为!人世间的战争、瘟疫和各种前所未见严重疾病和自然灾害即是由此而生!当《道》要收回“小我阴变”的自由自主贪婪无羁失控时,需要“小我阳变”忠孝敬畏的“回归心识”作为衍化的内在根据!可是“小我阳变”却早已被“小我阴变”污染吞噬“变质”了!因此,“小我阳变”必须尽快觉醒过来,急切地内心连接融合《道》,变“阴毒邪恶”为“智慧贤圣”,使人类的《阳》越来越强——只有这样世界才能真正太平无灾无难无祸无劫。

 

      (第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属于“后天有相层次”,就是我们生存世间的实际凡俗的“肉身知识”层次——心。)

 

 

(二)林家乐的人类生命管理学主张:

 

 

林家乐的禅

禅学,是人类生命管理意识主宰。

 

禅之说

 

林家乐书法.jpg林家乐书法 

 

      一、由于失去“般若”,人类只能在“阴阳合一谓之‘道’”的世界里流浪“生死”“是非”“苦乐”“成败”。这种“失缺智慧”的“无明”生活,给人类带来“黑暗”“罪恶”的痛苦,为了“脱换”“无明无智”的苦痛,人类就会向往“禅”的生活。

 

      二、禅,像黑暗中点亮蜡烛,火光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周围。

 

      三、“对比相应”的二元世界不“纯粹”。“阴阳的世界”是不纯粹的世界。

 

      四、“阴阳”给人类带来“乐趣”,也带来“悲苦”!乐趣是表面的浮浅乐趣,禅的喜悦才是深层的智慧乐趣。

 

      五、“般若”是人类的智慧原态。

 

      六、人类只有“鸟倦知返”了,才会弃阴阳取“般若”,回归无相纯阳。

 

      七、社会不舍弃阴阳轮回,回归“般若”,将会过度追求阴阳互交的乐趣而变得越来越黑暗。目前我们所感受到的黑暗之悲惨,就是人类不愿意抛弃阴阳互交的乐趣回归纯阳般若所造成。

 

      八、人类只有唤醒“般若”,脱离“阴阳世界的相对阴恶”才能回复光明本相!

 

      九、“看透一切,包容一切,以喜悦无碍的心善待一切。”即在禅境。

 

      十、禅宗悟道的微妙法是超越文字、语言、数理、不必思考、不用逻辑的当下承担。

 

      十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悟就到了佛地。“性”是般若,“般若”是佛。

 

      十二、禅者彻悟了人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的迷失。这种“悟”,不是哲学,不是教育,是生命“生死是非”历练过程的自觉。

 

      十三、青原问石头:你从哪里来?石头答:从六祖曹溪来。青原问:在曹溪得到什么?石头答:我没缺什么。青原问:为什么去曹溪?石头答:不去曹溪,我怎么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缺。

 

      十四、禅师不停往茶杯注水,学者提醒师父:茶已注满!禅师: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再往杯里注水就装不进去了。

 

      十五、般若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不认识而已,你像鱼游于海中,周围是水,肚子里也是水,你在海里面也在海外面,世界无处不是般若。鱼和海水都由般若脱胎而成。

 

      十六、徒弟问:如何修禅?师父答:肚子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徒弟问:人不都是这样子的吗?师父答:一般人吃饭时不断地想东想西,心中有千万个欲望的结。修禅者却是去掉了妄想,干什么的时候就是干什么,没有别的。

 

      十七、徒弟问:师父你死后会往哪里去?师父答:入地狱。徒弟问:为什么?师父答:我不入地狱,找谁教育你?

 

      十八、徒弟问:什么是道?师父答:无心是道。徒弟说:我不懂。师父说:去问不懂的人。徒弟问:谁?师父答:你自己,道在你心中,向外追求,只会越走越远。

 

      十九、“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灵白无染。内外光明。

 

      二十、守住“般若”,可以“八风吹不动”。八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二十一、禅非以讲经说法传道,以觉悟为第一要义。“独觉”而非“声闻”。

 

      二十二、修禅的目标只有一个,回归般若。道路不止一条,得道不拘形式。有人边走边思考可以直达目标。有人参透了生命的真理,才一鼓作气奔向目标。

 

      二十三、禅,像黑暗里的灯,你点亮了灯,光明就照亮黑暗。有的人心灯小了、灭了!有的人的心灯火光巨大始终保持明亮!禅者是点亮自己心灯的修行者。禅宗有传灯之说。

 

林家乐的武学

 

 1976年陈法道师尊传授武技给林家乐.png

1976年陈法道师尊传授武技给林家乐

 

师尊陈法道八十岁时留影.png

师尊陈法道八十岁时留影

 

幻空禅师手书“少林古蹟”四字木牌.png

幻空禅师手书“少林古蹟”四字木牌

 

武学,是生命管理的基础。

 

      战争时期,武术的意义在于保护自己战胜敌人。太平盛世,武功备而不用,武术的意义就变成在于提升自己的处世能力。武技的修炼暗藏着处世能力的培训和实力积累的训练,攻防技巧的练习也就变成了处世技巧的练习。这种练习让你学会在什么情况下该进,什么情况下该退!什么时候该防,什么时候该守!怎样积?怎样屯?怎样长?如何攻!如何击!如何打!怎样破?如何解?怎样等?如何化!如何裁!如何拿!怎样切?怎样割?怎样脱?武术训练所积累的知识和习惯也就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应对习惯,成为了这个人生活中应对技巧的自信所在。也就成为了这个人的为人处世的行为基础和独特性格。有些人学武的目的更在于修心养性。讲究的更在于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开发智慧,强身健体”的目的。这里说的是可以通过武功的修炼逐步由里到外检讨自己,做好自己。练功的时候我们会把做人的“觉知领悟”逐渐贯彻在武功的修炼之中,做人的标准就慢慢的成为了武术的标准,武术的标准也就慢慢的成为了做人的标准,武术培训的成功暗地里支撑着做人事业或工作的成功!如何“做好自己”从开始到终极也就成为了唯一的追究目标。

 

 

林家乐的医学

医学是人类生命管理学的重点。

 

      一般,我们遇到的医生,懂生命也不懂生命!这里说的“懂生命”,是对“生命”有更全面深入的体认和了解。一般医生看病,了解的是病人得了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对应,病就好了。不对应,病就不好了。病不会好,是因为医生对生命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病浅的人,他的体质基础好,吃药就容易好。体质差,转化功能弱,吃药往往不中用。要能治好病,必须彻底弄懂“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才能够依理、依情让病人恢复健康!

 

      “人体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人体由载体、被载体、管理中介三层所构成。被载体通过中介管理载体,载体的存活需要物质能量,这些能量由被载体妥善管理好载体产生之后由中介转达载体的每一个部分。

 

      载体和中介为什么会“坏了”呢?因为被载体不懂妥善管理载体和中介,载体和中介很容易的“坏了”!“医生”要懂得把“坏了”的中介和载体修复,最有效、最彻底的是“修复”被载体。

 

      所以说:要有健康的身体,先要有健康的思想。思想就是:《生命学》《生命管理学》和《智慧管理学》。

 

(未完待续)

 

 

 

 

下一篇:林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