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效应:女性消费的不仅仅是口红,
更是消费廉价的“奢侈品牌”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宽慰。
一款大众陌生的口红突然刷屏,除了背后的营销手段外,与当前我们所处的消费阶段与经济环境密不可分。这很容易让人想到著名的经济学现象“口红效应”。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20世纪40年代二战时期,美国的口红销量更是到达了顶峰。这是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我们也会将这种现象称为“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1940年代,当时最大的口红厂商之一Tangee,曾推出一个名为“战争、女人和口红”的广告。
反观当下的中国的奢侈品行业,其背后消费心理也预示人们对低价奢侈产品的偏爱。一个奢侈品的包包要上万,但一个奢侈品牌的口红也不过2-3百左右,在工资短缺的情况下,也能用上ysl或是Dior的东西,何尝不是人们心理上的宽慰。中国超模何穗曾在微博晒出自己的Tom Ford口红50支Lips & Boys系列,她表示“见一个男朋友,换一个颜色。”在高昂的房价和经济收入预期黯淡的当下,我们又怎么能阻止女人去追求一支价位合适又能“慰藉”消费欲的口红呢?
▲1940年代,当时最大的口红厂商之一Tangee,曾推出一个名为“战争、女人和口红”的广告。
“口红效应”下的机遇红利
在“口红效应”发生作用时,我们的日常消费活力总体是不降反升的。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并且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消费降低,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虽然“口红效应”被认为是经济低迷场景下的产物,但是很多产业也会在“口红效应”影响下逆势上扬,迎来难得的“机遇红利”。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讲,是由于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人们放弃购房、购车,放弃出国旅游等对昂贵商品的消费时,人会把手中的闲钱用于消费那些昂贵商品的替代品——“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也就是产生了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远远大于因收入减少而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
在口红效益下兴起的行业
首先是化妆品行业。2008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口红、面膜的销量开始上升,而做头发、做按摩等“放松消费”也很有人气,这与其他大宗商品和奢侈品的低迷销量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2015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达到2049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将达到3608亿元。2007-2020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口红效应”开始显现。
其次,电影产业也与“口红效应”紧密相连。当大宗消费疲软,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走进电影院追求精神需求。美国电影一直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期正是好莱坞的腾飞期,而2008年的经济衰退也都伴随着电影票房的攀升。
近两年国内电影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常常归功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是经济低迷开始、“口红效应”凸显的结果。中国票房2015年为400亿,2016年为457亿,而2017年已突破500亿元大关,所以中国的票房增长度是不低于每年25%的速度增长,是远远超过整个经济增长的速度。
而当下最能佐证“口红效应”的便是网络娱乐行业。最近,随着自媒体及直播的兴起,国内网红经济以及直播台呈井喷态势发展,各路网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方面,在经济低迷中,市场需要网红带来的粉丝经济活跃;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缺少好的投资标的,网红成为了投资者追逐的对象。